当前位置: 回到首页    员工天地    员工风采    正文
雅琴飞白雪•高论横青云 ——访谈于小四[1993级员工]
发布时间: 2014-03-24 浏览次数:

 

【编者按】  “雅琴飞白雪,高论横青云”展现的是他的那种磅礴的大志,他不甘平凡,不安于现状。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全国各地打游击战。他的坚毅,他的上进,他对工作的热忱,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在成就了自我的同时,为祖国轨道交通建设谱写华章。

           

雅琴飞白雪·高论横青云

——访谈于小四[1993]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王巍(老师)  金英  陈志飞   

【于小四简介】

    于小四,男,197476生,1997年本科毕业于k1官网铁道电气化专业,现任中铁七局电务公司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研究生学历;荣获1项国家发明型专利,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省、部级工艺法规成果,出版4本专著,主编2项国家级行业标准,参编2项。曾荣获200620082011年度中国中铁股份公司青年技术创新奖。第十届河南省青年专家,2010年河南省青年技术专家。

·启程交大 起航人生

1993年,于师兄以高出当年一本重点分数线39分的成绩,考入华东交大铁道电气化专业。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不仅从书本学习,他还把各种各样的活动当成课堂,以满腔热情投入全部精力和心血。于师兄建议我们到:“大学的四年时光过得好快,老员工一定要珍惜学校的光阴时间。不要死读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多锻炼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

当有些同学们沉醉于花前月下,在享受大学美好生活时,于师兄已经开始不声不响地筹划着未来的职场打拼,积聚力量。在1996,于师兄以品学兼优的表现被吸收为中共党员,担任学校员工会副主席、校摄影协会主席、校杂志编委。同时,在校期间,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从大二他就开始打工挣学费。为了搞市场营销,他曾徒步用几个月的周末到南昌各大商场了解文化用品的销售信息,写出市场调查报告。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准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为他赢得第一桶金。之后,“越发不可收拾”,在大学的时候,师兄就实现了自力更生。

于师兄回忆当年学校的快乐时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当时我是班上的团支部书记,经常组织同学参加各种活动,舞会、去赣江边上烧烤……这让我既收获了友谊,又得到很大的锻炼。”

 

·汗水是我最实在的答卷

“老员工毕业出去后一定要在基层锻炼,不能眼高手低。刚出校门的老员工需要的是埋头苦干,而不是夸夸其谈,汗水是我最实在的答卷。”于师兄说道。

他铆足了劲,迎接踏入工作岗位第一场考验。那时的于师兄体重仅百十来斤,细皮嫩肉,一副文弱书生模样。第一天下工地,他跟着师傅到郑州北站调车场挖电缆沟,工长按人头分配任务,每人定额5米长,沟深0.8米。于师兄脱去上衣,抡起铁镐,拼命干了起来,没有多长时间,便是汗湿透衣了衫,成了大花脸,手心磨起了血泡,一用劲便钻心疼。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别人能干的活,我也能干好,只会纸上谈兵的人永远挺不起腰杆!”

就这样他硬是凭着一股永不服输的信念,接受了职场体力劳动第一轮考验。和工友的心贴近了,汗流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大块儿吃肉,大碗喝酒,朴实的工友觉得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小伙儿,从感情上接纳新来的于师兄,不再把他当外人。于师兄每每向人们提起自己的人生之路,他都毫不掩饰地说,是机遇选择了我,我别无选择!

他忘不了在那最艰苦的施工日子里狼吞虎咽的滋味,吃馍一筷子扎下去就是三四个;吃饭没有碗,索性就用安全帽舀捧着吃;喝水没有杯子,就捡火车上旅客扔下的塑料瓶,跑到青天河里装上一瓶清冽的河水,咕咕咚咚喝个痛快。干活累得实在不行就依在路基边小憩,晚上就睡在租来的民房,铺上麦秸打通铺。

在太焦线施工一干就是一整年,于师兄深有感触地说:“那种苦和累真不知是怎么熬过来的,冬天冷得透心凉,北风像刀子剜,脚手冻得像猫咬;夏天热得像蒸笼,在白花花的太阳下暴晒,不干活也会脱层皮。根本没条件看电视,更谈不上娱乐了,当时我们的最大乐趣就是到青天河里游泳、摸螃蟹,单调的生活会把人憋死……”于师兄无不自豪地对我们说:“那时确实苦,心里却格外充实”。可以说,正是不怕苦,不怕累的信念,造就了他如今的不平凡。

 

·成功蕴含在高尚的人格中:多为职工想一点

于师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带领他的团队不断创造出一个个奇迹。他懂得带兵之道。他常说:“为什么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没有岳飞对士兵亲如父子,决没有士兵上阵威如虎狼。”

他是靠技术起家的,在他身上绝没有知识分子的清高迂腐,不近人情,更多的是待人随和、处事谦虚,像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没有惊人的宏论,没有夺人的霸气。大到企业的经营战略,小到身边员工的生活质量,他都心中有数。他对身边的管理干部说:“我们要真心实意为职工着想,要以心换心,同经风雨,共享阳光。”

当于师兄得知50多岁的轨道车司机杨安吉一直跟着大伙儿在外地施工现场,好长时间没有回过家,老家林州的孩子20多岁患肝癌住院,生活极为艰难。他带头捐款,不到一个小时工友们就捐款一万多元,他派专车亲自将杨师傅连同捐款送到医院家属的手中。在西康线时,49岁的项目部副经理侯建存,跟着大伙儿长年在外,和家里人团聚的时候少之又少。于师兄特意在侯师傅生日那天带领公司领导层一起为他过了一个集体生日,侯师傅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于师兄当即动情地说:“同志们太辛苦了,跟着我们南征北战爬山涉水,抛家离舍,没有怨言,我提议把为职工过生日当作一项福利长期坚持下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施工在外地,虽然条件再艰苦,为职工做生日饭这个习惯被师兄一直坚持了下来。

正是这样“多为职工想一点”的民本思想,于师兄带领他的团队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从2005年的小规模推广到2009年成果转化的全面完成。2006年全国铁路大提速,由他率领的团队,首先在京广铁路3段速度目标值达到了250km/h,实现了施工工艺高标准、零误差,此项技术于2011年荣获国家级发明型专利成果,成为全路首创。2010年,他们在强手如林中,竞标京沪高铁上海虹桥枢纽“四电”集成工程(通信、信号、电力、电气化)中,一举中标。该项工程技术标准高,要求目标值380km/h,工期紧迫,14日中标,41日就要求达到联调联试条件。京沪高铁举世瞩目,如果把它比喻成挂在祖国母亲脖子上璀璨的项链,上海虹桥枢纽更是镶嵌在上面最夺目的明珠。中铁七局上下群情振奋,人人憋足一股劲儿,宁掉十斤肉也要创出优质工程,身为总指挥的于小四更是激情澎湃,恨不得一天24个小时都盯在工地上,于师兄和他的工友们牢固树立“以高铁速度建设虹桥、精品意识雕琢质量、世博精神迎接世博”的思想理念。

于师兄的一位徒弟这样评价他:“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跟了一位这么杰出的老师。他非常关心我们,经常给我们打气。他时刻都给我们提问题,让我们时刻思考。和老师在一起,进步非常大。”然而,我想说,同为交大人,我们也很幸运,幸运我们能从中汲取正能量。

 

·心系青年 情怀交大

于师兄说道:“总感觉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以前我们的那种朝气,现在的老员工缺少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老员工必须要有想法,有梦想。不能在校园里混日子,要充分地利用好大学里的光阴,制定一个计划,其中包括一年度的计划,一个月度的计划,一周的计划以及每日的计划,按照计划去实现去自己的想法,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另外,要多与老师沟通,和其他同学处理好关系。这也是在大学里必须做好的。”

除了对同学的寄语外,他还谈到对学校老师的一点建议:“我们学校的教材还不是那么先进,可能有些知识都处于落后状态。那么在校老师应该多出去走走,可以深入到一线去调研,挂职锻炼也是未尝不可的。” 实践出真知,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应该多去外面参加社会实践,这样才会有明显的进步。

【同学感悟】

    在火车站见到于师兄的第一面就感觉非常亲切。与于师兄接触,发现他的确是位与众不同的前辈。他不仅仅在技术上有非常可观的建树,在与人交往,在引导同事时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在他的谈吐间,可以感受到他的谦虚而不失自信的一面。

                                                          ——陈志飞

于师兄非常平易近人的,除了接受我们的采访,更多的是在平常接触的时候,用行动展示其个人独特的魅力,这种方式让我感到更为真切。我知道成功的人士一定经历了很多的磨练,但是于总从来不把自己的负面情绪给表现出来,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和于师兄的一言一行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金英